这些事林雨桐懒得计较,可如今叫常秋云出来,可不就是这么一码事。
老想法就是:娶媳妇回来干啥的?生孩子伺候男人。
家里来了客人,女人都是不上桌子吃饭的。
常秋云好像特别担心在村里的普遍教育影响闺女的生活,“……新社会了,就新社会的话。那些积极分子有些话的太过,但也不是全没有道理。”
大概的意思就是:哪怕是两口子,也别傻傻的只知道吃亏。
这跟‘男人就不能惯’的观点大致上是一致的。
絮叨了半,把能想起来的都了。可回去了,还是不放心啊。
隔三差五的,晚上就跟大原或是大垚过来转一圈。有时候来不了,就叫大原和大垚来。来的时候从来不空手,包饺子、蒸包子,做了啥好饭了,一准会送来。
偶尔也会带点给林晓星,常秋云自己都:“又是娘,又是大娘的,人家叫了,就不能叫人家白剑”
这个话题不适合继续,林雨桐不免问起了林百川:“没有消息回来吗?”
常秋云叹气,一旦行军打仗,那就是失联的状态。且等着吧。
所以她现在特别犹豫:“你你二哥当兵这事,我这心里又犯嘀咕。”
如今有个中学毕业,就能进工厂。成为工人就拿了工资了。可当兵呢?补贴真不多。就是一个管吃管喝管住。
可还没等常秋云拿定主意,大垚自己拿定主意了。
抗m援朝开始了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广播里是雄赳赳气昂昂的歌曲,而周围到处都是敲锣打鼓的欢迎新兵入伍的声音。
大垚没拿到中学的毕业证,直接换上了军装,入伍了。
新兵训练三个月之后,听从调遣,多数是会派往朝方的战场上去的。
正是暑热的时候,林百川回来了。他倒是高兴:“老子看来是没机会去打这一仗了,但老子的儿子去了,老子高兴。”
这没心没肺的德行,把常秋云彻底给气恼了。
林老太太哭都不敢大声哭,当然了,常秋云闹也不会大声闹。
已经参军了,不想当逃兵就得高高兴心去。家里就得是欢喜的,得是支持的。
常秋云这当妈的就不了,林老太太养了十多年的儿子,儿子当兵去了一走好些年。千难万难的把孙子养了十多年了,又去当兵去了。
这么大年纪跟着儿孙提心吊胆的。儿子还罢了,这都师长了,在老太太的脑子里,就觉得都这么大的官了,不会上最前线了,危险降低了。但是孙子就是个大头兵,那肯定是哪里危险哪里去。但不管是怎么不放心吧,走了就是走了。
新兵营开拔之前,家里最多就是能送点穿戴去。衣服也用不上,能用上的也就是鞋了。林雨桐把给四爷准备的棉鞋拿了两双,这个穿着最防寒。
等把大垚送走了,四爷才回来了。
此时暑气都已经过去了。林雨桐的肚子也都有八个月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