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战,大胜跟大败的心境肯定是截然相反啊。
沮授无声叹息。
袁绍喜爱张邰跟高览二人,觉得张邰跟高览两人比较聪明,能够培养成一方帅才。
但沮授一直不怎么看好他们两人。
年纪轻轻,那些聪明,只不过是小聪明而已,想成为一方主帅,统领一军,哪有那么简单。
看看鞠义就能明白。
三十多岁,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了十几年,有了足够丰富的经验之后,才能担任一方主帅。
相比而言,沮授更加看好颜良文丑两人。
虽说没那么聪明,但恪守本分,对自身的定位也清楚,就是将才。
其实,沮授也跟袁绍提过建议。
前往代郡的五万兵马,颜良文丑里面,随便一人即可,然后以他为监军,哪怕是面
对李然的主力兵马,照样能坚持到邺城主力抵达。
可袁绍不听啊,觉得沮授跟颜良,或者文丑一起出征,这两人肯定是听沮授的。
沮授的权利太大,对他自己不利,所以直接给拒绝了。
再看看李然一方。
麾下四大将,哪个不是身经百战。
就算是身经百战,战场经验丰富,李然还不敢轻易让他们领军为一帅呢。
从来都是李然亲力亲为,自己为主帅,坐镇中军,才更稳妥。
至于袁绍。
曹操评价他,干大事而不惜身,这句话也没啥毛病。
主要原因,在于袁绍的地位,一直都是高高在上。
袁绍巴不得,他一直坐镇邺城,随便派遣几个将军,把天下打下来,送到他手上。
能不吃苦,尽量不吃苦,能不出征,他就尽量不出证。
至于麾下的普通兵马,不好意思,连能看见袁绍的机会都没有多少,更不用说跟袁绍说几句话了,天方夜谭。
这跟袁绍的出身,地位,有着很大的关系。
而李然则是截然相反。
出身平民,从微末起家,对待每个人都是一个态度,并不会因为你是普通百姓就不搭理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