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书网

下书网>隐蛾 > 子学三论及批判中(第2页)

子学三论及批判中(第2页)

在他看来,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可以被称为君子,而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则应该被称为小人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
这个原则一直延续到今天,根植在我们当代人的思想中。

那么孔子的学说,或者说儒家的子学,应该怎么概括?人道主义、人本主义还是人文主义?都不是,我们没必要用这些词汇去概括,它就是儒学!

第二个问题,孔子与王守仁

之所以要提到王守仁,因为我们刚才讲的核心问题就是儒家的格物致知,而明代的王守仁有非常著名的四句偈,是其心学思想的高度总结——

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
这四句话有什么问题吗?乍看上去好像也没什么问题啊,首先第一句讲“无善无恶心之体”,不就是还原到一种尚没有得出认知的原始状态吗?

可是紧接着后面两句就有问题了,他并没有回答,人怎么能从无善无恶的认识状态,升华到有善有恶、知善知恶的思想境界?

他将具体的方法这一步直接就滑过去了,变成了一种玄学式的顿悟。

孔子讲的可不是顿悟,而是从人性还原法开始,得到对善恶的认知,以及如何检验这种认知的一整套方法。这套方法才是儒家的格物。

格物只是最朴素的认知起点,不是某种崇高的思想境界,而王守仁的心学,实践中很容易滑入主观唯心主义的轨道。

他最后得出的结论,“为善去恶是格物”。但在儒家的子学中,“为善去恶”不是“格物”而是“修身”,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讲。

我今天尚且可以在这里总结,什么是儒家的格物?王守仁这样的一位学问大家,他难道不清楚吗?以他的学识境界,说他不知道,我个人是不信的。

那他为什么还要那样说?我认为肯定有别的原因,有些话他没法说或者说不好说得太明白,只能让闻者自己去体会了。

而当时儒家子学的格物,早已失传两千多年。

子学在汉代被改造成经学的时候,格物就以一种很诡异的方式被掩埋了,后世还衍生出各种看似深奥精妙却似是而非的说法。

为什么会这样,就是我们要讨论的下一个问题。

第三个问题,孔子与马克思

在马克思看来,阶级社会的道德与法律,就是阶级统治的工具。

那么在汉代以后,儒学成为了官学,成为了制定法律以及宣扬道德的理论依据,它本身就会异化为一种工具。

这个工具能不能拿来就用呢?当然不能,必须要对它进行改造,而这种改造的结果,就是汉代的经学。

现代人对儒学的批判,其批判的主要内容,包括君权、父权、夫权的压迫,其实都是在汉代经学中出现的,比如三纲五常的概念。

那么经学是怎样对子学进行改造,或者说篡改的呢?大体过程是分三步走。

第一步,就是将道德原则抽象化、概念化。比如说什么是孝,大部分人通常的理解就是奉承父母,而不必重复我们刚才的推导过程,也就是格物。

第二步,重新定义抽象的道德概念,进行偷换和篡改。比如将“忠”的思想内涵,从“诚明”也就是诚实地对待内心,偷换成“忠君”。

第三步,就是删除格物致知的方法论,不讲我们得到认知的过程,只是单方面强调某种结论,比如“君父的权威”。

伴随上述过程所发生的,就是将其理论体系不断复杂化、深奥化、精英化,让普通人很难听懂,但本能地又觉得很高深。

通过子学中格物致知的方法,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指导行为的规范,诸如忠、恕、仁、礼、义、孝、慈、信、俭、严……等等。

但是得到这些行为规范,都是有前提条件与推导过程的,假如将这些过程和条件省略了,问题就出现了。

还是以“孝”举例,有一句话很多人应该都听过,就是“圣皇以孝治天下”。

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吗?很多人好像觉得没什么问题——圣皇提倡天下人都孝敬父母,看上去没什么毛病啊?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