蓝京摇摇头道:
“既然王书记这么坦率,我也说句心里话,翁家子弟不注重提升自身素养而靠一班老部下力撑,时间久了恐怕难以维系……我再说句心里话,当下公务员体制与干部培养机制完全不同于几十年前,翁老爷子时期讲究又红又专,正治上必须过硬;如今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,要有丰富的基层经历处理各种麻烦纠纷,因此不能死抱过去的套路和标准,甚至想着家族传帮带等等旧式思维!”
王定诚打开笔记本道:“请蓝书记划几条杠子,以便组织部门参照执行,在干部任免调整方面需要蓝书记牢牢把握方向,主导整个进程。”
他说得谦逊,其实心里没底翁敏婕肯不肯答应。
蓝京道:
“关于市直机关班子人选,比如我看到广电局、文化局、报社等等,到底分管它们的章程部长了解系统内部干部情况,还是翁部长了解?我觉得应该是章部长;关于区县领导班子人选,比如正法委书记,是不是秦铁雁书记接触多些?比如常务副区长,是不是陆市长、毕市长接触多些?我们要打破每次人事调整先由组织部门撒网的常规,这回让各条线常委推荐,组织部门转变职能加强对推荐人选资质的审核,同时向市委提供他们的考核、测评情况以供统筹安排……”
啊,这一来组织部门简直成了秘书机构,哪有半点对干部生杀予夺的权力?
王定诚忙不迭道:“蓝书记,其实各条线与组织部门信息渠道是畅通的,干部考察、测评和遴选等工作也有条线领导参与,因此……两方面相结合似更……更稳妥些……”
蓝京点到为止也不过分,转而道:“内部选拔是一方面,作为省城要积极响应京都和省委号召,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干部跨市交流力度,不是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,而是交流干部能够打破一些地方上长期的、墨守成规的痼疾,还有利益瓜葛,这部分比例怎么设置,请王书记会同翁部长商量商量,把盘子定下来后我找省委组织部协调。”
他不说百分之十、百分之二十,具体比例交给王定诚和翁敏婕,反倒让他俩棘手:
比例小了蓝京不满意;比例大了蓝京正中下怀可基层不满意。
王定诚跑过来当和事佬结果接了个烫手山芋,真是哭笑不得,回到市委组织部一头碰见常务副市长毕国治,因为那份人事名单里也有两位姓毕,翁家在省城枝茂叶繁还能解释为大姓,毕姓呢?
毕国治来找翁敏婕是想把俩毕姓干部从名单中划掉,免得老被蓝京挂在嘴边,当得知整份名单被蓝京扔进粉碎机后,他整个人都惊呆了,僵在原地半晌才说:
“怎么这样?怎么这样?现在做事都没点分寸吗?”
翁敏婕冷笑道:“王书记还责怪我没分寸,你们想想,历来哪个市委书记揪着提名人选姓什么的?简直荒谬透顶!”
王定诚两头受气,叹了口气不吱声。
毕国治道:“华国十几亿人口总共不过百家姓,赵钱孙李周吴郑王,反正不姓这个就姓那个总有巧合,总不能因为想提拔就改姓吧?要么大家都姓蓝好了!”
王定诚嗬嗬嗬笑,因为大领导而改名在金河曾经有过发生,当年凌金森主正金河,金森加上金河,一时间“金”字成为省城的热门字,很多新注册的私营企业刻意在名称里加“金”也罢了,恶心的是有些市属国企的子公司改名为“金林”、“金木”,还说就这么多木头,不能超过“森”。
翁敏婕道:“真要按他要求的根本没法弄,王书记、毕市长熟悉条线情况也罢了,新来的秦、章、邵那些知道什么呀?估计分管领域内各单位班子成员都认不全,推荐个鬼啊,还不是听手底下那些秘书胡说八道!”
“唉……”
王定诚与毕国治飞快地对视一眼,同时叹了口气,这位姑奶奶脾气坏也罢了,关键是不信任人,大权小权都喜欢搂在手里,难怪跟几位市主要领导均合不来。
沉默半晌,王定诚委婉地说:
“蓝书记把那份名单碎掉是有喻意的,暗示推翻重来,原来名单里可能存在争议的比如姓翁的、姓毕的暂时拿掉;市直一二把手人选征求陆市长意见;区县多问问各位常委;适当拿出部分名额给跨市交流干部,但调整总人数压缩到原来一半以下甚至三分之一,一切从长计议嘛,翁部长。”
“这样岂不全按他的来……”
翁敏婕没听懂王定诚的潜台词,秀眉一蹙桌子一拍又要发飙,毕国治却抢先半拍道:
“王书记说得对,新官上任三把火,你得让人家把火放了然后再慢慢斟酌,不然他一把火、你一把火,金河烧得没完没了,大家都难受。”
“唔……”
翁敏婕终于醒悟过来,停顿片刻道,“东青那块我不管了,王书记全权做主;发改、国资、财正等市直班子请毕市长拿个初稿,回头我找陆市长沟通……跨市交流按百分之十五的比例吧,低于围城但高于伍潭、泸叶等市,应该交待得过去。”
“是哎,小忍则不乱大谋。”王定诚松了口气道。
毕国治朝外面瞅了两眼,轻声道:“再提醒件事儿,产业园案子的火越烧越大,东青区委层面大概盖不住了,市委也……要是身边有亲朋好友牵涉进去的最好赶紧想办法,免得查到身上时被动。”
说得很含蓄,其实到这光景还想什么亲朋好友,毕国治指的是领导身边工作人员、秘书、亲信心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