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且,他是真心觉得,荀彧这次并不纯粹是为反对而反对,或是道义感爆棚,也有“现在这点小功劳实在不配封公,会给天下人更多反对口实”的考虑。
基于现在曹刘之间的客观实力和地位,荀彧的这个担忧也不能说不对。
而一旁的司马懿,见郗虑都生出了这样的兔死狐悲之感,不由更觉危机。
郗虑可是许都重臣中,最不在乎脸面的了,他已经帮丞相干过很多脏活了。
当初丞相当上丞相、废除三公、搞掉原司徒赵温,那可都是郗虑的手笔。
如果这样一个人都动摇,那许都群臣里,又有多少人会怀着观望看戏的心态?
司马懿知道此时绝对不可以狐疑,他连忙绞尽脑汁、帮着郗虑坚定决心:
“侍中心地宽仁,为同僚着想,懿实在佩服!荀令君若是能有侍中的眼界,又何至于此?
我当然知道,荀令君并无私心,丞相其实也知道。但荀令君不够识大体,也没看懂荆北战事的凶险——
丞相这次的回复,如此急迫,却又没有解释原因,我估计,可能是前线战事,又有变故了。”
郗虑听到这句分析,微微瑟缩了一下,压低声音谨慎问:“仲达觉得,前线战事会很不利?而且……是越来越不利?”
司马懿却并不肯展开细说,就只是这样点到即止:“我可没这么说,反正丞相急肯定有他急的理由。”
郗虑见对方如此滴水不漏,不肯担责,也只能沉默了好久,才叹息道:
“也罢,只能表奏陛下给荀令君另升显职了。但是,令君已经明着反对过这事,如果丞相刚把他挪开,就立刻强行推进,难免让世人看出他的真实目的。
就算我们自己人不说,刘备那边岂会不借机生事、煽惑人心?还是要想个法子,略微堵住悠悠众口。”
司马懿不由自主轻轻点头,他也想到这一点了。
有些事情,还是要演得像一点,完全明着来肯定不好。
好歹得熄灯啊。
为了让郗虑安心情愿地去做,司马懿也就设身处帮着想了几个招,最后用商榷的语气建议道:
“我看不如这样,侍中在给丞相回信时,陈明令君与其他朝臣的明确反对理由,然后,建议丞相略微降低封公的待遇,或是在陛下下诏后,再谦辞几个郡的封地,以堵天下悠悠众口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如此,一来可以显得丞相谦逊,并不以封地为念。
另一方面,也可以说当初荀令君并不是反对丞相封公,只是反对丞相的封地太大。后来丞相主动愿意谦辞一部分封地,令君也就不再反对了。
天下人也就不会再怀疑丞相明升暗降的真意。”
郗虑仔细琢磨了一下,终于眉头舒展,连连点头。
司马懿说的这个招数,确实可以弭谤,虽说也有变数,但只要荀彧不作死,这个变数就很难爆发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