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和黄忠当时都有些诧异:“先生司徒千方百计,勾引曹仁轻敌来劫粮,事到临头,怎么又不重视粮队的保护呢?不该以重兵守护,迎头痛击么?”
诸葛瑾对此,却是振振有词:“如果我军严密防守,曹仁的斥候能哨探不到这一情况?看到我们护送兵力多了,他们肯定会怀疑有诈,不肯一下子投入太多堵太大。
还不如另以一支奇兵,远远缀于后方,不要贴身护卫。勾引出曹军后,等曹军开始动手抢掠,再增援过去追杀。如果曹军肯派出步军一并作战,那就跑不了了。如果只用骑兵的话,但只要曹军想把粮食运走,就跑不快,还是会被追上。”
诸葛瑾这番说辞,听起来着实比较业余,以至于刘备和黄忠都立刻听出了破绽。
刘备本着带兵多年的常识,就立刻指出一处疑问:“先等曹军动手再去救援?那要是敌军全是骑兵,却并不谋求把劫到的粮食运回去呢?如果看到我军救援一到,敌人就放火烧粮,骑兵全速遁走,又当如何?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诸葛瑾却只是微微一笑:“真要是那样,我们就认亏这一回,给曹仁尝点甜头。然后,再降低陆路运粮频率,确保后续有重兵保护才运。
至于从江陵到当阳县章乡镇的水路运输,则不要减缓。因为后半程陆路运输变慢、前半程水路运输没变慢而导致的积压,就让它在章乡码头慢慢屯着好了。可以派人扩建章乡的粮仓嘛。”
刘备听到这儿,才稍稍有点悟了。
至于黄忠,暂时还没反应过来,但他意识到,自己只要执行命令就好。
……
在诸葛瑾故意不加强运粮队贴身防守的情况下,于禁的第一次试探性劫粮,果然是非常成功。
当于禁的骑兵,出现在宜城西南四十多里外的丘陵地带时,刚刚运粮至此的刘备军,显得略微有些慌乱。
运粮的军官,还是刘琦麾下的,所以籍籍无名,根本没有什么历史战绩。
要不是刘琦也靠拢刘备多年了,他的一部分嫡系部队装备水平还不错,不然的话,这些运粮兵怕是看到于禁出现就要怂。
现在,好歹仗着装备精良,士卒都有强弩和灌钢长戟、前排部分士兵还有灌钢札甲。这些原荆州军将士立刻把部分车杖圈围起来,弩兵居于车上,车子周围的缝隙则用大盾填补,长戟兵补位以抵御近战。
不过,作为运粮队,这支人马的主力战兵毕竟还是少,相当一部分只是辅兵。
于禁全是骑兵,来得又快,刘琦的运粮兵一时也没法把所有车杖都用起来,只是仓促组了一个小阵,如刺猬般应敌。
于禁倒也有名将之才,他知道今天只是来试探的,并不是来啃硬骨头的。
对于已经龟缩回车阵里的刺猬状敌人,他也没犯当年公孙瓒的低级错误,并没有直接用轻骑去强冲。
于禁只是把外围没来得及结阵的民夫、辅兵杀散,又把能劫的粮车和牛驴拖走,随后又对着结阵的运粮军丢了一堆火把。
丢火把的时候,刘琦麾下的运粮兵当然也会奋力以强弩回射,倒也射死射伤了上百的曹军骑兵。但依然有数百上千的火把顺利落入了车阵,造成了不小的火头。
如果是正常的空车,被丢这么多火把,还是容易扑灭的。但粮车上的货物都很干燥,火苗一露头就扩散了,哪怕人多奋力扑救,最后还是颇受了点损失。
而趁着运粮军救火自乱的机会,于禁已经调转马头撤远了十几里地。
不过,就在于禁自以为完全得手了之后不久,变故又陡然发生。
战场的西边,有一支骑兵部队,似乎是从宜城西南方的编县来的,斜刺里自西向东横截战场,扑向于禁的侧翼。
这支截击骑兵的带兵将领,正是黄忠。
于禁并不知道黄忠的实力,不过他本来就没打算恋战。
原本如果刘备军没有救援,他是打算把抢到的全部牲口,以及这些牲口能快速拉动的车杖都拖回去的。
但既然发现了大群骑兵来追,于禁也只好当机立断。他立刻下令把驴子全部牵走跟着部队狂奔撤退,把牛能杀的都杀了,至于拖不走的粮车,那就直接点火把烧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