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!父母在,日子就好过。
“可怜她无父无母,自幼伶仃,受尽苦楚,却还心怀恩义。”
刘太后就道,“明儿……告知都主一声,晚上回太妃处,白日里在我身边吧,我教她读书习字。”
是!
桐桐早起对着镜子,由着芳蕊给梳妆。
皇后叫人送来了各色配饰,桐桐一概叫人收了,却没有佩戴。
大臣们突然就发现,太后的身边多了一个孩子。
晏殊新官上任,再过来禀事的时候,就发现那个小那主还是一副小子的打扮,站立于书案边上好似蹲着马步。她一手背于身后,一手握着笔。握笔的手腕上挂着什么东西,这是在练腕力。
他收回视线,回奏开仓放粮之事,“下面有报,赈灾之后,还有十数船米,运往京都。”
说着就将折子递过去。
刘太后打开看了一眼,将折子直接撇下去了,“邀功之辈。从未听闻赈灾之物能有多余的。问问他,知道王曾、知道吕简夷、知道张知白吗?再问问他,他觉得这些宰辅们哪个是靠着邀功被擢升的?”
晏殊收了折子,“是!臣马上去办。”
刘太后又道:“自先帝驾崩至今,宫中已下三道折子,清明吏治,可如今看来,更治何尝清明?”
“官场入池水,常清才能常清。”
桐桐看了晏殊一眼,这话原也对了。官场中,清理的太干净了,养不了鱼;不清理,就臭了,养什么都得死。就得这么常清理,常清理了,才能常清澈。
刘太后点头,叫晏殊退下了。
人一退下,刘太后却放下了手里的札子,看郭准,“叫人拟旨。”
桐桐头也没抬,就这么听着。刘太后叫人拟旨说:请朝廷三品以上的官员,都把家世递上来,以便推恩之用。
什么意思呢?就是三品以上的官员,把你们家有多少口人,生了多少儿子,有几个闺女。你家娶的是谁家的媳妇,女儿嫁到了哪家,都给我报上来吧。
相当于,把家里的家谱给交上去了一样。
她说了,是为了推恩的。
这旨意一传下去,赵祯当天就来了,但是刘太后并没有见。直到三天之后,朝臣把这些都给送来了。
这天晚上,桐桐没回杨太妃处。她一个人留到了很晚。把每个三品大员的情况都列在一张纸上,关系脉络清晰明了。
半夜里刘太后披着衣裳出来,就看到一边桌案上那一张张名录和关系网。
她这才笑了,叫郭准,“拿浆糊来。”
两人半夜里将这些都给贴到墙上,桐桐这才道:“回头做个帘子,平时将它遮挡住。”
刘太后点点头,说郭准,“等天亮了,叫官家来。”
赵祯再来的时候就看到了贴在墙上的这些东西,“这是……”
“虽说举贤不避亲,但亲者亦贤,到底是少数。”
刘太后指了指这些关系网络,“以后任官,得看看其家族、姻亲都做过什么官,做着什么官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