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产作物确实能够解决目前大明很多问题,严格说起来,如今的大明户籍人口在六千余万,这也使得口粮压力没那么大。
可是在往后的年月里,因为高产作物和经济水平的提高,大明必将迎来一个人口大爆发的时期。
天下的口粮是有限的,在更多人口的情况下,那么就只能不断的开垦新田地。
所以于农业和商业上,这个平衡对朱英来说就很重要。
“看来,还是要走进口这一条路子。”
朱英微微沉思过后,心里头想到。
所谓进口,就是从其他的国家,进口大量的粮食,用以填补大明不断上涨的空缺。
简单来说,就是安排大明有实力的商人,到海外去做一个农场主,然后把粮食运送到大明来。
在这一点上,朱英是持鼓励的状态。
自然大米的运输不值钱,尤其是还要在平抑粮价的情况下。
不过朱英用护卫募集,还有海外开商权,来对海商进行一个数额的换取。
也即是说,朱英这边将会安排一定的力量,用以维持海外商人的安危,一些小地方,亦是可以安排大明的军士,以海商护卫的身份,进行一个雇佣。
简单点说,就是鼓励民间资本,对大明之外疆域的一个开拓。
在这里头,群英商会自然要作为大头。
其中的意思,朱英便交代给了张伯去办理。
张伯在得到消息后,当即就没有任何的迟疑,立即动身前往江南。
目前的海贸这块,朱英是在大力扶持江南一带,像是福建,广州这些沿海地方,在海贸上已经是非常的纯熟,哪怕是没有海禁,干走私的都不在少数,现在只是将其规范了起来。
而江南不同。
江南这边因为一些历史遗留问题,所以朱元璋在赋税上极为加重,江南一带全部都是加了极重的赋税。
这样的情况,首先让江南地区的经济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干扰,其次就是民间对于大明的埋怨。
朱元璋所担心的问题,朱英自然也是知道的,问题的根源还是出在了世家大族之上,这些家族没有受到太大战乱的影响,对于大明的归属感不算强。
在他们看来,唯有自己的家族才是关键,而且朋党关系特别浓重,一直为朱元璋所忌惮。
包括刘伯温,多少也是受到了江南出身的影响。
在朱元璋这里不断的减分。
若是没有其他的方法,像是朱元璋现在的手段,其实是非常符合如今的大明。
然现在朱英在这块,有了更多的办法。
他想让江南这些大族们走出去,不要浪费太多的精力搞什么窝里斗,要斗就去外边斗。
当江南的大族们尝到了海贸的甜头,自然就会把精力都会放到开扩海外去。
在一定的程度上,便就相当于转移了大明本土的社会矛盾。
像是江南这种情况,其实福建,广州这些沿海城市也是同样的存在,而他们之所以没有江南如此严重,关键还是在于心思都跑到海外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