紧接着,立即有文臣反驳道:“不妥,三十万石,不过十二万大军一月消耗,且马上便是正旦,不可过于限制,依臣所见,当有四十万石方可。”
随后,又有反驳声响起:“不妥不妥,不仅仅是米麦,战马草料,柴火棉衣,都当需要,这严冬将至,必当有御寒衣物方可。”
“且严寒按惯例,当以持续将近两月,粮食当一次备足,得以过冬,否则半道缺粮,再次运输损耗极大。”
李成桂直感觉脑袋疼。
这些个文臣,一个个越发离谱起来。
然他心中清楚,国师没有写明需求,就是要更大的需求。
这个中的意思,便是摆明了不满意,就会带领大军赶来。
李成桂还能怎么办呢,在现在这个时候,他是不可能和道衍国师作对的。
唯一的期盼,就是在明年开春后,征伐倭国让道衍国师损失惨重。
到了那个时候,他才可以有机会去重新夺回自身的一切。
千里之外的朱英,自然是不知道高丽的一切。
信息的传播,也没这般迅速,得到消息后,怕是都已经是正旦节后了。
即便是知晓,朱英也不会在乎。
黑衣宰相姚广孝,要是连这点本事都没有,也就不可能名垂青史了。
那次给姚广孝筹集粮食的事出了岔子后,朱英便就书信一封到高丽釜山说明情况,便也没怎么管过了。
此时,朱英正和朱元璋商议,关于番薯,红薯,玉米春耕的策略。
现在正值十一月初,再有将近两月,便就是正旦。
往后一月,便是春回大地,万物复苏,春耕之际。
“户部统计,现有番薯等粮种约莫三十万石,现今这些粮种运往何处,分给何方,倒是要好生计较一番。”
朱元璋笑呵呵的说道。
正旦将至,朱元璋感觉今年的新年,将会是他十年来,最为高兴的一年了。
这么说好似有些对不起太子朱标,不过从心而论,逝者已逝,确是如此。
且这些番薯,马铃薯,还有玉米。
产量如此喜色,可见到了明年夏粮赋税的时候,国库将会多么喜人。
最为主要的是,有了这些作物,大多的百姓可以得其温饱了。
“孙儿认为,无论是番薯,马铃薯,玉米,都有一个共性,便是耐旱耐贫瘠,虽然在产量上有所损失,也能活不少百姓性命。”
“南方这边水稻众多,每年夏秋粮不少,不若是多多发往北方。”
朱英沉着说道。
无论是西北东北,都是严重缺乏水源,以旱田居多,也比较适合番薯等作物的习性。
大肆在南方传播的话,反而也引发春耕于水稻争抢的问题。
像是在西北,就无须顾忌这般多了,比起南方来,那叫一个地广人稀,随处都可种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