荀彧跟荀攸身在李然处,而荀家的其他族人,并没有前往平顶山,而是选择另投他处。
很多士族,都已经看出,天下即将大乱。
朝廷的威信已经降至冰点,关东地区的几个州郡,全部都“八零零”不再听从朝廷命令。
幽州,冀州,兖州,徐州,豫州,并州,益州,更偏远的交州,更不用说。
现在,朝廷能控制的地区,只有司隶地区,关中地区,再加上一个凉州。
至于荆州听不听从朝廷命令,董卓几乎已经不抱有希望。
既然派遣了刘氏宗亲的刘表,董卓就没有打算让刘表听从自己的,不给自己惹乱子,董卓就已经很满意。
荀式一族,你可以说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。
但,具体到实处,还是遵循个人想法而已。
并不说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,应该说,不同人选择的明主也不一样。
这也就是李然下手够快,提前让荀或,荀攸两人加入麾下。
而且自身的个人魅力,也是荀或跟荀攸留下来的原因。
李然如果是啥啥都不行的二百五,荀彧,荀攸两人也压根不会留下来。
既然留下来了,就说明两人还是看好李然的前景。
但对于其他不了解李然的人来说,大多士族子弟是不会选择李然。
最重要一点,出身。
李然的出身起点,跟那些士族没法比,特别是袁绍这种四世三公的顶级门阀。
自身家族有实力,个人声望也够大。
一大帮士族子弟,溜溜的往袁绍那边跑。
别看李然把袁绍怼的连话都说不出来,但依旧有很多人看好袁绍。
从历史角度看,荀或,荀攸也是先投奔袁绍。
最终发现他们在袁绍麾下排不上号,也发现袁绍能力不太行,所以才会去投奔曹操。
袁绍麾下的荀谌,郭图,许攸等人,前往邺城,对韩馥进行劝说。
而韩馥这边,自然也有反对的人。
沮授等人,反对韩馥把冀州让给袁绍。
还有一个人,也反对,这个人就是李然的岳父,甄逸。
韩馥自从当上冀州牧之后,甄逸以及整个甄家,对韩馥大力支持。
因为韩馥这人确实不错,不论是对待甄家,还是对待百姓,有口皆碑,把冀州治理的井井有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