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江南,复制朱元璋的路。
平掉其他义军,吞并他们,强大自身。
偏偏他选择了表面上最简单快速灭亡明朝的路径,实际上包含着巨大的隐患。
他的学习力不够,跟不上形势的变化,他识别不出来最凶狠的敌人是满清。
因此他倒在了大好形势之下。
他明明已经有余力去建立基层管理体系了。
而且他在进攻大明时,将自己的力量大大分散了。
他只带了几万精锐兵马,其他都是临时来的投降兵。
为了镇压各地,他派出了大量的精锐。
可以说他只带了自己13的核心力量,其他23都分散在各地。
相对来说,满清早就看清楚了义军才是大敌。
他们集中了几乎适合所有能抽调的兵丁。
可以说家家抽丁,就除了那些实在走不动路的兵。
他们是从十几岁到60岁之间全部都凑出来了,最后凑出来六七万兵。
加上其他附庸,总兵力十几万。
可以说如果李自成将所有兵力都带起来,是大有机会打退满清的。
实际上满清损失也不少。
他们是靠了吴三桂打头阵,消耗了李自成的兵力和体力,才一举成功。
而且他们意识到李自成是最大的敌人,一路猛追。
从京城追到西边,又追到南边,一直将李自成追死。
没有给他喘息的机会。
但是历史他们没有如果。
李自成之所以有这样的见识,也是因为这是一种必然。
实际上怎么说,即便是李自成成功了,他自身的见识受限,顶多复制一个大明。
但是大明会更容易吸收西方知识,至少没有文字监狱。
实际上西方文化已经很深入大明了。
大明很多管员早就选择了西方。
这一点是大清不可能做到的,直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吸收西方。
真正的成功,这是由眼界决定的。